概述
第一章 概述
互联网的组成
- 边缘部分
- 核心部分
边缘部分
所谓边缘部分就是连接在互联网上的所有的主机。
边缘端系统间通信方式有两种
- 客户-服务器方式(c-s)
- 对等连接方式(p2p)
核心部分
作用: 相边缘的主机提供连通性。
核心部分中起到特殊作用的是路由器。路由器是一种特殊的专用计算机,是实现分组交换的关键部件。任务是转发收到的分组。
三种交换方式及优缺点
- 电路交换:整个报文比特流连续地从源点到达终点。若连续传送大量数据,则传输速率相较其他两种高,但传输效率低,通信线路大多数时候都是空闲的
- 报文交换:整个报文先传送到相邻节点存储下来,然后根据转发表转发到下一个点。
- 分组交换:单个分组(报文的一部分)先发送到相邻节点。相较报文交换灵活性更高,时延更小。
计算机网络的类别
按照作用范围进行分类
- 广域网 WAN( wide area network)
- 城域网 MAN(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)
- 局域网 LAN(local area network)
- 个人区域网 PAN(person area network)
按照使用者进行分类
- 公用网
- 专用网
性能指标
1. 速率
bit/s kb/s mb/s…
2. 带宽
表示单位时间内网络中信道所能通过的最高数据率
3. 吞吐量
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的实际数据量
4. 时延
也称延迟
分为发送时延、传播时延、处理时延、排队时延
- 发送时延=帧长/发送速率
- 传播时延=信道长度/电磁波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
- 处理时延:主机或路由器在收到分组时需要花费一定时间进行处理。
- 排队时延:分组转发时需要在路由器输出队列中排队等候
5. 时延带宽积
字面意思:时延和带宽相乘。详见p25
6. 往返时间RTT
信道双向交互一次所需的时间
7. 有效数据率
数据长度/(发送时间+RTT)
8. 利用率
利用率的对面就是空闲率
利用率可以用来进行网络时延的计算(在已知空闲时的时延情况下)
当前时延=空闲时时延/(未利用率)
未利用率=1-利用率
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
协议三要素
- 语法: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和格式。
- 语义: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,完成何种动作和响应。
- 同步: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。
OSI五层协议体系架构表示层
应用层:通过进程间交互完成特定网络应用
运输层:完成两台主机之间进程间通信,复用和分用的核心。
网络层:为分组交换网上的主机提供通信服务。只关心源主机和目的主机。使用IP协议作为本层核心。
数据链路层:将上层的IP数据报封装成帧,在两个相邻的节点上传送帧。
物理层:所传输的数据单位时比特。但解释比特所代表的意思不是物理层的任务。物理层的任务是在物理传输媒体上把每一个帧发送出去。
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,均采用 CC BY-NC-SA 4.0 许可协议。转载请注明来自 Enderman_1's blog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