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章 数据链路层


本章主要内容

  1. 点对点信道和广播信道的特点,以及对应协议(ppp)(CSMA/CD)的特点
  2. 三个基本问题:封装成帧、透明传输、差错检测
  3. 以太网mac层的硬件地址
  4. 适配器、转发器、集线器、网桥、以太网交换机的作用以及使用场合。

3.1 数据链路层的几个共同问题

链路:

从一个节点到相邻结点的一段物理线路,中间无其他交换结点。

数据链路:

物理线路以及实现一些必要的通信协议的硬件和软件

1. 封装成帧

给一段数据前后分别加上首部和尾部,便于接收端从比特流中辨认帧的开始和结束位置

2. 透明传输

无论什么样的比特组合的数据,都能按照原样没有差错地通过数据链路层

也就是说:如果数据中出现了和帧界定符一样的比特组合时,就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。

3. 差错检测

传输过程会出现差错(比特差错)难以避免。若判定有差错,那就简单地丢弃这个帧。


3.2 点对点协议PPP

点对点协议:

PPP (Point-to-Point Protocol)

ppp协议的特点

互联网用户只有连接某个ISP才能接入互联网。PPP协议就是用户计算机和ISP进行通信时所使用的 数据链路层 协议

PPP协议的组成:

  • 一个将IP数据报封装到串行链路的方法。

  • 一个用于建立、配置、测试链路连接的 链路控制协议 LCP(Link Control Protocol)

  • 一套网络控制协议,这些协议用于支持不同的网络层协议,如IP

1. 各字段的意义
2. 字节填充
3. 零比特填充

ppp协议的工作状态


3.3 使用广播信道的数据链路层

关键词:以太网、局域网

局域网使用的就是广播信道。

3.3.1 局域网的数据链路层

局域网具以下优点:

  • 具有广播功能

  • 便于系统拓展和逐渐地演变

  • 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、可用性、生存性

共享信道要解决用户合理共享信道的问题,解决方法如下:

  • 静态划分信道

    频分复用、时分复用、波分复用、码分复用

  • 动态媒体接入控制

    又称为多点接入,信道并非时在用户通信时固定分配给用户

    • 随机接入:所有用户随机发送信息,可能会产生碰撞。
    • 受控接入:用户不能随机发送信息,必须服从一定的控制。
1. 以太网的两个主要标准
  • DIX Ethernet V2
  • IEEE 802.3

以上两个标准只有很小的差别

很多人把采用802.3标准的局域网简称为以太网

以太网采用无连接的工作方式,不必先建立连接就可以直接发送数据。

以太网提供的服务是 尽最大努力的交付 即不可靠的交付

2. 适配器的作用

计算机与外部局域网的连接需要通过适配器

适配器本是主机箱内插入的一块网络接口板,这种接口板又称为网络接口卡,简称网卡。

现在计算机上已经嵌入了这种适配器,不再使用单独的网卡了

3.3.2 CSMA/CD协议

CSMA/CD: 载波监听多点接入/碰撞检测(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)

几个概念:

载波监听

边发送边监听。 不管在数据发送前还是数据发送中,每个站都必须不停地检测信道。保证不在其他站发送数据时发送数据,产生干扰。

多点接入

说明是总线型网路,许多计算机以多点接入的方式连接在一根总线上。

碰撞检测

适配器边发送数据,边检测信道上的信号电压的变化情况。当两个或者几个站同时发送数据时,总线上的电压会增大(互相叠加),表明发生了碰撞。一旦发现总线出现了碰撞,适配器就要立即停止发送数据。

尽管有以上技术作为保证,数据在总线上仍然会出现碰撞。(数据在总线上传输是有延时的,上一秒还没监听到信号,下一秒可能信号就传到了,但己方已经把数据发出去了)

因为同一时间只能有一个站在发送信息,因此只能进行半双工通信,不能进行全双工通信。

争用期

以太网端到端往返时间 2τ 数据发送后,经过这段时间还没有检测到碰撞,才能肯定这次发送一定不会产生碰撞。

基本退避时间为争用期2τ 具体的争用期时间是51.2微秒

当数据发送不成功时就要重传,从0—2*k-1 这些整数中随机选出一个数,这个数乘以2τ 就是推迟重传时间(不一定要推迟,可以立即发送)

当重传16次仍然不成功,那么就丢弃该帧,并向高层报告。(这种情况表明同一时间想发送数据的站太多)

最短帧

如果发送的帧很短,那么可能会出现以下情况

发送方发完了这个很短的帧,没有检测到碰撞,但是实际上在发送后这个帧与其他站发送的数据产生了碰撞。

这种情况会导致发送方不知道发送失败了,因此不会重传(数据永久丢失了)

为了避免这种情况,以太网规定帧长最短不能小于64字节

最短帧是64字节

凡是小于64字节的帧都是无效帧,都应该被丢弃

帧间最小间隔

9.6微秒

作用是防止接收方来不及反应,留出时间处理上一个帧的缓存

强化碰撞:

当发送数据的站检测到碰撞以后,除了立即停止发送数据以外,还需要发送人为的干扰信号,方便让所有站都知道已经发生了碰撞

3.3.3 使用集线器的星型拓扑

几个概念

10BASE-T标准

10代表10Mbit/s的数据率 base代表信号是基带信号 T代表双绞线

10BASS-F

与10BASE-T类似,F代表光纤

集线器

位于星型拓扑以太网的中心,取代了单一的总线

集线器工作在物理层,只进行转发,不负责碰撞检测。

3.3.4 以太网的信道利用率

成功发送一个帧所经历的时间是 T0+τ

T0: 完整发送一个帧的时间

τ:从信道起点到终点传输过程中经历的时间

a: 单程端到端时延 τ 与帧的发送时间 T0 之比

a = τ/T0

a越小,信道利用率越高。 因为a趋近于0时,表示一旦发生碰撞,就能马上检测出来,并立即停止发送。因而信道资源被浪费的时间很少。

3.3.5 以太网的mac层

MAC地址:单独表示每个适配器,每个MAC地址全球唯一

MAC帧的格式:

后面补充

适配器的过滤功能:

适配器每从网络上收到一个mac帧,先用硬件检查帧中的目的地址。如果是发往本站的就收下,如果不是,那就丢弃。

3.4 拓展的以太网

3.4.1 在物理层拓展以太网

涉及到的设备:

  • 光纤和调制解调器:拓展主机和集线器之间的距离
  • 集线器:代替总线

涉及的概念:

碰撞域: 又称为冲突域。在这个域内,同一时间只能有一个设备在发数据,否则就会冲突。

碰撞域的最大吞吐量: 假设三个系通过集线器连接起来,其中每个系的最大吞吐量都是10Mbit/s 那这个连接起来的碰撞域的最大吞吐量就是30Mbit/s

注意: 如果不同的系使用不同的以太网技术(如:数据率不同),就不能用集线器将他们互联起来。

如果一个系使用10Mbit/s的适配器,另外的系使用10/100Mbit/s的适配器,连起来后,就只能支持10Mbit/s的工作速率。因为集线器只能转发,不能缓存。

3.4.2 在数据链路层拓展以太网

涉及到的设备:

  • 网桥:根据收到的帧根据其MAC帧目的地址进行转发和过滤。
  • 交换机:工作在数据链路层,实质上是一个多端口的网桥,每个端口都与一台单独的主机或另一台交换机相连,工作在全双工模式。

涉及到的概念:

交换机的自学习: 当交换机收到一个帧时,先检测交换表里有没有这个帧目的地址设备的记录,如果有就可以确定需要转发的端口;如果没有,则先在交换表记录下发送这个帧的设备的MAC地址和帧的来源端口,再对除来源端口外的其他端口进行广播。这个过程一直循环,最后交换表里就会存储有连接这台交换机所有站的MAC地址和对应连接端口。

交换表: 交换机是一种即插即用的设备,其内部有张交换表(地址表),通过自学习,交换表里会存储连接这台交换机的所有站的MAC地址和连接的端口,以便在收到新的帧时,只需要检测帧的目的地址就能直接确定调用哪个端口

”兜圈子“问题:当网络中存在冗余链路(如:两台交换机存在一个环形回路)时,可能会导致以太网帧再某个环路中无线兜圈子,白白消耗了网络资源。

解决兜圈子问题的方案:在逻辑上切断环路。IEEE的802.1D标准制定的生成树协议STP

3.4.2 虚拟局域网

虚拟局域网的作用:

缩小广播域,把一个大的以太网,在逻辑上分割成几个小的以太网,每个小的以太网各自成为新的广播域

3.5 高速以太网

100BASE-T 以太网

Fast Ethernet快速以太网 在双绞线上传输 100Mbit/s基带信号的星型拓扑以太网,仍使用IEEE802.3的 CSMA/CD 协议。

吉比特以太网

使用802.3z标准,具有以下特点:

  • 允许在1Gbit/s下以全双工和半双工两种方式工作。
  • 使用IEEE802.3协议规定的帧格式
  • 半双工下使用CSMA/CD协议,全双工下不使用
  • 与10BASE-T和100BASE-T技术向后兼容

10吉比特以太网

帧的格式没有变化。

只工作在全双工模式。因此不存在争用问题,不适用CSMA/CD协议。

3.6 使用以太网进行宽带接入

把ppp协议中的ppp帧封装到以太网中来传输————PPPoE(PPP over Ethernet)

例: 使用光纤到大楼方案(FTTB),用光纤连接每栋大楼,在每栋大楼的楼梯口安装一个光网络单元ONU ,根据用户所申请的带宽,使用5类线接到用户家中。用户只需要用5类线把自己的个人电脑连接到墙上的RJ-45接口上,然后在PPPoE的弹出窗口输入自己在运营商处购买的用户名和密码,就可以进行宽带上网了。